4月9日下午3时,在北二外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旭教授做客北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为青年教师和学子讲授“福柯晚年哲学思想”。讲座于求是楼113举行,由北二外博后崔嵬主持。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继华教授,黄薇薇副教授,学科办郝京清老师,科研处陈伟功博士,英语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部分老师和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旭教授回望了过去四十年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四位思想家分别为马克思•韦伯、马丁•海德格尔、列奥•施特劳斯和米歇尔•福柯。与前面三位思想家不同,福柯从形而上的抽象性哲学转为形而下的主体性追寻,颠覆了传统两派(左派的马克思主义和右派的自由主义)的意识话语,另辟蹊径,建立起了一套新的哲学体系——权力知识话语。传统认为欧洲文明的核心是理性,从笛卡尔到康德都属于理性哲学,而到了尼采和福柯这里,非理性颠覆了传统哲学的理性命脉。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福柯的《疯狂与文明》开始用医学的方式理解文明,即要了解生命,首先要知道疾病和死亡的意义。张旭教授从这一著作中指出福柯对现代人性的理解,不再建立在形而上的阶级层面,不再是人权自由等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欲望、疾病和疯狂等现实层面更为直接深刻地理解。
接着,张旭教授对比分析了海德格尔和福柯的哲学思想,提出海德格尔作为现代哲学家,从精神方面沉思着生存的意义,福柯作为后现代哲学家,从否定面界定人生意义,而所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用一套话语消解另一套话语。然而张旭教授并非把福柯晚年的哲学思想停留在权力知识的规训上,而是从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主体性的思考进一步研讨分析。
精彩的演讲引发了现场学者与学子们的热烈讨论和提问,胡继华教授从时代隐喻思考福柯对中国的意义,陈伟功博士从福柯对历史的意义提问社会史和思想史如何实现完美的结合,崔嵬博士后从政治与哲学的角度,提问内在德行如何外化为政治制度对政府官员约束。此外,来自英语学院的刘齐平博士也参与讨论福柯对主体性的思考与课题导向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来自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张卓娴从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层面探讨福柯的晚期哲学。张旭教授也对以上不同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复和解答,让现场听众受益匪浅。
沥沥春雨四月天,匆匆时光意犹绵。讲座伴随着现场学子的热烈掌声和参会学者的合影怀念告一段落。此次张旭教授的二外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对福柯的晚年哲学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他们研究外国哲学和西方思想史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文/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