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德国乌普塔尔大学比较文学教授Earl Jeffrey Richards莅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做了题为“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gins in exile:——Ernst Robert Curtius, Erich Auerbach and Hans-Robert Jauss”的讲座。文传院副院长胡继华教授主持,文传院院长助理黄薇薇副教授出席,二外校友、深圳城市绿洲学校考试中心主任、《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中文译者林振华先生,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大学Murphy Brian教授,二外刘燕教授,陈李萍教授,王丽华博士,崔嵬博士,李向利博士、杨玫芳老师,以及在京高校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30多人参与了讲座。
Earl Jeffrey Richards教授为德国乌普塔尔大学文化科学系荣休教授,洪堡基金博士后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以但丁、Christne De Pizan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学和文化,近代思想史和德国解释学,近来研究数字人文与人类知识形式。
Richards教授首先讲到这次讲座的缘起二外2011届毕业研究生林振华用近七年时间翻译和出版了Ernst Robert Curtius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因而他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充满敬意,并感谢林振华先生对翻译所作出的贡献。 Richards教授论述库尔提乌斯、奥尔巴赫以及尧斯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流亡”形式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及其对于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理论知识形式的建构。
关于语文学和哲学的关系,Richards教授认为在德国,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历来紧张。语文学是否应该以历史研究或哲学思辨为导向,这个问题至今众所纷纭。语文学如果以历史为导向,那么所得结论就是以经验为据,难免断章取义,缺乏内涵,常常差强人意,因为它们都是只言片语,且拒绝审美判断。语文学如果以哲学为导向,那么缺少逻辑细究的主体审美判断,就变得格外明显。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这种张力,对库尔提乌斯和奥尔巴赫至关重要。这一点没有逃过学者的法眼。
随后, Richards教授重点区分了库尔提乌斯、奥尔巴赫以及尧斯的出身和成长环境,论述文化研究与时代的关联。他考镜溯源,指出“流亡”有“放逐,被迫失去”之意。在“第三帝国”存在的十二年里,库尔提乌斯以“内部流亡”的方式苟延残喘,奥尔巴赫则到伊斯坦布尔浪迹天涯。后者时常引用圣维克托的休(Hugh of Saint-Victor):
以家为美者,尚不谙世事;
以天下为家者,已铸钢筋铁骨;
然以天下为异乡者,方为尽善尽美。
柔弱之心怀藏一隅之爱,
强壮之心怀藏天地之爱,
完美之心则天地之爱尽失。
但我们该如何理解“以天下为异乡”(totus mundus est exsilium)?全世界都是流亡之所?全世界行放逐之罚?抑或全世界都是异乡?其实,圣维克托的休提到的是始于十六世纪的教父传统。身处该传统的基督教父,不断在布道文中提及“天下的流亡”(exilium huius mundi)。
Richards教授特别指出,“Erkenntnis”对库尔提乌斯、奥尔巴赫和尧斯都至关重要。他们研究及其结论对哲学、文学和批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林古典学家伯克(August Boeckh, 1785-1867)及其语文学遗作《语文学研究百科与方法》(Encyklopädie und Methodologie der philologischen Wissenschaften, 1877),论述了“Erkenntnis”的认知特质与知觉洞见的情感性质界限分明。
最后, Richards教授的结论是:“比较文学始于流亡,但不终于流亡。”
在互动环节,在座老师就比较文学学科的精神、语文学和新批评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政治诉求、语文学的现代趋势和全球人文主义等问题同 Richards教授展开了讨论,研究生杨旭和赵文航就奥尔巴赫与欧洲政治、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请教了Richards教授。
Richards教授也表示访问二外是特别值得记忆的经历,本校师生也从讲座中受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研究生院学科建设支持专项的支持。
张泽恒/文 张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