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21北京十月学术论坛 ·“中西人文主义与新文科范式”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届十月学术论坛恰逢学术品牌建立十周年,时间的淬炼让论坛不仅是八方英才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服务。志合不惧远,海角天涯共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外百余位专家学者云端连线,相聚一堂,分享学术成果,观摩师友新知,共同为探索新文科人文主义新范式建言献智。

(部分与会成员合影)

本届十月论坛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学科办)、文化与传播学院、哲学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维教授和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教授分别致辞,文化与传播学院李星儒副教授担任主持。

(程维副校长致辞)

程维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二外对参会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欢迎与问候。在发言中提到,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全力建设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是二外保持高质量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历史中秉持的如一原则。十月论坛在夯实新文科的学术建设与积累、贯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丰富学科内涵,带来学术研究的新层次。

(李洪波院长致辞)

文化与传播学院李洪波院长在致辞中以“德不孤必有邻”向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学院跟随刚刚度过建校57周年纪念的二外同心同行,怀有人文化成、固本培元、通达天下的育人理念,打造融合汇通的学科格局。2012年首创的北京十月学术论坛有其内在传承性,望疫情风波平息后,与众专家再赴雅集。

接续进行的是以“中外人文与高精尖文科建设”为主题的主旨发言环节,河北师范大学的牛军教授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继华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的易晓明教授担当评议人。

(主持人:河北师范大学牛军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继华教授)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陈戎女教授以古希腊的女性、跨文化为关键词,再以戏剧作为落脚点进行展开;北京师范大学的陈雪虎教授分享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重审思考,突出了中国化与当代性。北京大学的杨海峥教授围绕作为教材的《史记》与日本汉学教育的主题进行架构铺陈;南开大学的周志强教授则以文化研究中强调的抵制意义为话题中心,对抽象的否定性客体概念抽丝剥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赵京华教授的汇报重点凸显了新文科建设在面对人文社科的历史传统时,应如何做到“去”与“跨”的有机结合。易晓明教授的总结评议延续了各位主旨发言人鞭辟入里的风格,令这场学术盛会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

(发言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陈雪虎教授)

(发言人:北京大学杨海峥教授 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易晓明教授评议) 

分组论坛在下午开启,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与在读博士分别在“哲学、文学视野下古今人文主义”“中外古典学视野下人文主义”“现代文化与新文科”“媒介新人文主义”四个分会场以深入的研讨分享了学术成果。在研究生分会场,设置了“文学、媒介与新文科”,“古典人文主义与现代性”两个组别,呈现多维的思学路径。而代表着雏凤清声的本科生,则以“涵濡古今,问道先哲”为圭臬发起思辨。

(分会场成员合影代表)

      (研究生分会场合影代表)

(本科生分会场)

闭幕式由文传院黄薇薇副教授主持,七位汇报人对各分会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归纳,胡继华教授作最后的会议总结。本届十月论坛议题开放前沿,传承经典;各分论坛视角多元,彰显灼见。回顾初建十月论坛时的情状后,更由衷希望十月论坛的一期一会得以延绵,续写新的华篇。

(闭幕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