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满山水情满思,思满妙语意满文。“2018北京十月学术论坛:跨文化研究与中西人文命脉”研讨会第二分会场于10月27日10点45分在密云云湖度假村和华楼第七会场举行。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者们在此列坐,汇聚一堂,以古今中西之视野,共同开启了一段严谨而愉快“跨文化”思想之旅.。


上午时段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陈伟功博士担任会场主持人,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兰善兴讲师担任评议人。


首先发言的是陈伟功博士,他探讨了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时候所需要的哲学世界观,着重回顾了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整体论思想和怀特海哲学上的突破意义与局限,阐述了它们在哲学世界观研究上启发价值。

兰善兴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平教授对陈伟功博士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介绍,几位学者就“天人合一”“共同体”等概念问题进行了追溯式、区分式的讨论。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耿晓辉讲师,深入探讨了在跨文化语境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道、茶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他以周作人、林徽因等现代文人为例,揭示出其所面临的充满现代性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生困惑,提出了通过茶道对我们在当下传统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邹芒,探讨了关于梁铨及其水墨绘画的问题,阐述了梁铨独特的色彩特征和历史与非逻辑式风格理念,梳理了梁铨整个创作过程,展现了这一抽象水墨绘画代表人物对一种极具典范式的当代艺术语言的贡献。

南开大学的博士生王姮,以当下热门电影《一出好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整部电影进行文本细读和话语分析,提炼出了其间的叙事轨迹,阐述了其中以“身体”为核心的反乌托邦叙事和电影最终“狂欢”处理的多重内涵。

在上午时段的最后,兰善兴讲师分别评议了耿晓辉讲师、邹芒博士、王姮博士的学术观点,对三位学者的思想成果进行了肯定,并对周作人的茶文学理念、中国古代绘画的“气韵生动”问题、宗教巫术的“狂欢”社会功能加以补充,陈伟功博士、杨平教授也对《一出好戏》这部电影表达自己的想法。


下午13点30分,第二分会场学术会议在午间歇息过后继续召开。下午时段由兰善兴讲师主持,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崔嵬博士担任评议人。


首先,广西师范大学犹家仲教授针对《俄狄普斯王》中俄狄普斯弑父继承王位中的各类延后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犹教授认为,这种延迟与索福克勒斯对题材选择和改编动机有关,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揭示了《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戏剧作品。

接下来,杨平教授立足《浮士德》当中的景观体验进行了探求,他指出,景观不仅是人物的生活场景,同时作为戏景也有诸多含义,与其中的悲剧人物、情节、思想、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两位教授的精彩陈述引发了在场学者们的思考,多位学者在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崔嵬博士探讨了关于施特劳斯为何要回归古典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可从其基于探究永恒问题的必需,和以非海德格尔、非历史主义的古典文学呈现方式,以及对“真正哲人”幸福的追求这三个研究维度去共同理解这一问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汪世超讲师界定了“希腊化时代”“圣经”“翻译运动”等相关概念,指出了希腊化时代是“两栖文化”碰撞的重要时期,从历史进程角度对圣经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圣经长达千年的正典化及概念整体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溯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黄薇薇副教授、杨平教授同崔巍博士、汪世超博士针对“主义”界定、翻译译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再一次讨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从三个角度柏拉图解读对话,立足于斯蒂格勒的观点谈论了关于“负人类纪”的问题,观照当下人类日常生活现状,揭示当前“人类纪”的自我超越及其向“负人类纪”的转型,探讨了人类在技术时代自我拯救的可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郑承军教授,也针对胡继华教授的“毒药”“补药”观念做出了进一步思考,杨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李贺也同胡继华教授一起,针对技术时代和美学、伦理学、文化交流学三个学科在当下的人类意义抒发了感受。

在下午时段上半场结束前,崔嵬博士依次评议了五位学者的学术成果,细数了各位学者老师在学科思维和思想视野上的启发与意义。

中场休息后,黄薇薇副教授的发言开启了下半场的序幕,她立足《鸟》一剧中建国情节的唱词,分析了阿里斯托芬在《鸟》一剧当中所呈现的严肃的政治主题,发掘了《鸟》当中的启蒙性,揭示出阿里斯托芬对旧有法律和诸神的反对,以此透视当时雅典的启蒙现状。杨平教授也同其一同探讨了“启蒙”界定、反秩序建构、“自由”理念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黄兰花主要探讨了托马斯·曼一战之后的政治理念转变问题,分析了其思想转变的实质与呼吁指向,并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展开,展现了托马斯·曼一战后的政治主张的内涵和思想史命意。之后,在场学者老师也就青年学者的研究方法问题谈了谈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在读博士李贺,立足《斐德若篇》的回忆说,以灵魂问题为切入点理解柏拉图哲学,阐述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回归是一条真善美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统一过程”这一观点。多位学者在此发散思维,引发了关于柏拉图灵魂性质、灵魂不朽、认识论、宗教、情感等多类问题思考,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陈淑仪博士立足于斯曼的《逆流》,以“神经官能症”为线分析了于斯曼独特的叙述方式,探求了于斯曼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作为主角的原因,揭示了作者在其中呈现出的时代性“疾病”。


最后,兰善兴讲师向大家分析了以 1768 年春至同年秋发生在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北部等地区的叫魂案件为核心的《叫魂》一书,探讨了在这场多少有些“闹剧”性质的案件中普通民众、地方官僚和皇帝之间的复杂关系,思考了在中华帝国晚期政治制度中的“官僚君主制”。胡继华教授、杨平教授对兰老师的选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在下午时段后半场五位学者全部阐述完毕之后,崔嵬博士再次对各位学者进行了简短的评议,肯定了在座各位学者的研究能力与研究选题。

贯谈古今之风,品鉴中西之美。在热烈愉快的氛围里,“2018北京十月学术论坛:跨文化研究与中西人文命脉”之第二分会场“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认同” 至此落下帷幕。